江堤下,盾构机穿越9根抗滑桩

金陵晚报   2023-01-17 07:25:43

“创新号”盾构机95后机长于承俊(左)忙碌在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内。 通讯员 孟小影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兴 通讯员 刘福昌 孟小影

“地面抗滑桩扰动监测情况怎么样?收到请回复!”“收到!一切正常!”1月16日下午,随着“创新号”盾构机顺利完成长江南岸大堤第9根抗滑桩的切削,建宁西路过江通道施工中的最大难题被攻克。


(相关资料图)

长江南岸大堤是南京重要的防洪设施,大堤内建筑的抗滑桩排是为了防止土体结构因压力不均而流入长江的维护结构。抗滑桩共9根,深45米,建宁西路过江通道盾构在穿越大堤的过程中,将把抗滑桩的高度切削约4.5米。因此,盾构机穿越大堤时,不仅对姿态控制是较大考验,还易对土体产生扰动而造成地面沉降。为此,他们在大堤上设立了多个监测点,安排技术人员24小时巡查监测,确保盾构机在穿越、切削过程中,对大堤及抗滑桩排的扰动在安全范围内。

“现在盾构机正在切削抗滑桩,你们要紧盯刀盘扭矩的变化,实时进行调整!”16日中午,在“创新号”内,盾构机机长于承俊大声对驾驶舱里的两名操作手说。刀盘正在全力转动,“啃咬”钢筋混凝土的机械声和管片同步安装的机械声交织轰鸣,施工人员之间的沟通不得不提高音量。于承俊告诉记者,这样的15米级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切削大堤钢筋混凝土抗滑排桩,在国内是首例,此前无任何经验可借鉴。

据介绍,针对本次切桩,施工单位中铁十四局项目部制定了详实的施工方案。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去年12月,建宁西路过江通道的建设单位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邀请南京市过江通道建设技术专家组对施工方案进行评估。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在内的11位知名专家对方案进行了深入询问和交流研判,认为“创新号”穿越长江南岸大堤方案可行。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创新号”从1月14日23时开始切削抗滑桩,16日14时完成全部9根桩的切削,顺利穿越江南大堤抗滑排桩。盾构掘进参数变化均在设置红线范围内,各项监测数据平稳。经巡视,大堤护坡及堤顶观光道路无异常。切桩过程中抗滑桩整体稳定,桩头处未发现泥浆渗出,说明桩体与土体间咬合稳固,前期采取的桩周土体加固达到预期效果,未因切桩产生渗流通道。

建宁西路过江通道左线隧道全长2674米,其中盾构段长2349米,截至目前盾构已掘进至970环1940米。右线盾构“建宁号”已掘进至738环。该过江通道起点位于兴浦路与浦泗路交叉处,终点止于建宁西路与大桥南路交叉口处,通车后将大大减轻南京长江大桥的压力,对完善南京市快速路网体系、促进国家级江北新区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95后盾构机机长连续两年坚守工地

“把青春留在这里才是永恒的记忆”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冯兴 通讯员 刘福昌

“别的工地可以停工,但我们这种超大直径盾构机是停不下来的。”顺利穿越江南大堤后,“创新号”盾构机机长于承俊对记者说,“今年过年肯定不回去了,忙完这个节点,后面上了岸还要下穿地铁五号线建宁路站呢!虽然没有今天这个难,但也是风险点。”

已经两年春节没有回家的于承俊也想念父母,但他说,今年“创新号”就能到接收井了,到时候再回去看家人。

虽然只有28岁,但于承俊展现出的责任心和对工作的专注度,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成熟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参与了武汉地铁8号线过江隧道、常德沅江隧道、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夹江隧道等多个盾构隧道的建设,与穿江隧道大直径盾构机打交道近7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过江通道的建设。

于承俊的同事告诉记者,他从几年前担任盾构机机长助理开始,就展现出很强的责任心和专注度。“当时他负责操作泥水循环界面以及盾尾间隙的测量。每天早上7点半准时到盾构机上,晚上7点半上地面,一整天都待在隧道内。上班期间有的人无聊玩手机、聊天,他则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的掘进参数,关注盾构机掘进速度、推进扭矩以及盾构机姿态,确保盾构安全平稳掘进。正常情况下,盾构机推进一环需要1小时,地质条件复杂时,掘进一环需要两三个小时。每天长时间待在几十米的地底下,忍受机器的轰鸣声,于承俊却甘之如饴,不断钻研盾构机的操作技术,持续提升业务能力。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事。这是在采访过程中,于承俊给记者留下的印象。“我觉得脚踏实地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是最重要的,青春都在地底下度过怎么了?把青春留在这里,才是永恒的记忆,将来不管我走到哪里,都可以跟别人说,你知道南京有个建宁西路过江隧道吗?那是我参加建设的!”